寶寶吐奶月嫂要格外重視
作者:南陽泓德家政 發(fā)布日期:2019-11-03 09:28
寶寶吐奶月嫂要格外重視
南陽泓德家政專業(yè)月嫂培訓學校
常有媽媽問關于小寶寶“吐奶”的問題:我家寶寶怎么老是吐奶?是什么病嗎?奶喂下去兩小時了怎么還會吐出來呢?寶寶吐出來的奶怎么是奶塊和清水?是不是不消化呀?……今天就和大家來聊聊關于寶寶吐奶的那些事。
一、新生寶寶消化道的特點
第1、寶寶的食道
嬰兒的食管呈漏斗狀。彈力纖維和肌肉發(fā)育不全,食管壁黏膜中的腺體較少。食管下段賁門括約肌發(fā)育不成熟,調控能力較差,容易發(fā)生胃食管返流,發(fā)生吐奶。
第2、寶寶的胃
嬰兒的胃呈水平位置 , 容量?。▼雰旱谝惶斓奈溉萘恐幌喈斢谝涣F咸眩S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擴容(第十天的胃容量相當于一個乒乓球大?。?。胃有兩個接口,一個接口與食道相連,叫賁門口;另一個是與十二指腸相連的幽門口。
賁門口發(fā)育不完善,比較松;幽門括約肌發(fā)育良好,易引起痙攣。發(fā)生痙攣后,內容物不易往下排。胃分泌的各種消化酶和胃酸少,酶活力低,所以消化功能差,容易出現(xiàn)溢奶和嘔吐。
第3、寶寶腸道
嬰幼兒的腸道長度與身高比例相對地比成人長,新生兒腸管的總長等于身長的8倍,嬰兒的腸管總長相當于身長的6倍。這樣的構造能滿足嬰幼兒生長發(fā)育的需要,有利于增加腸道消化和吸收食物的面積。
嬰兒的年齡越小結腸越短,因此不利于吸收水分而使糞便不成形,排出快。所以小嬰兒大便次數(shù)會相對較多。
如果把剛吃了奶的嬰兒平放在床上,奶汁會從ta的嘴角流出,甚至全部吐出來。但是喂奶后,豎抱寶寶一段時間再放到床上,吐奶現(xiàn)象就會明顯減少。
寶寶剛喂的奶吐出來時和奶一開始的性狀是一樣的。喂奶后1-2小時,奶進入胃內,經(jīng)過胃酸作用形成奶凝塊,吐出來就像老酸奶。“溢奶”是“吐奶”的一種,是一種生理現(xiàn)象,很多“吐奶”是疾病引起的病理表現(xiàn)。
二、觀察引起寶寶吐奶的常見疾病
有三種會引起寶寶吐奶的常見疾病,月嫂可以在家參考文中各類疾病的癥狀表現(xiàn)來觀察寶寶的情況。
第1、寶寶胃食管反流
胃及(或)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,這在小兒中十分常見,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。
絕大多數(shù)屬于生理性,多見于小嬰兒喂奶后發(fā)生的暫時反流及嬰幼兒的功能性反流(或稱易發(fā)性嘔吐),不引起病理損害。隨著年齡的增加,反流現(xiàn)象會逐漸減輕,至1歲左右自然緩解。
少數(shù)嬰兒的胃食管反流屬于病理性,是指因反流較重或持續(xù)反流而損傷了食管黏膜,引發(fā)炎癥。
癥狀
患病小兒一般表現(xiàn)為易激惹、睡眠不安、拒食和喂食困難。
第2、寶寶幽門梗阻
幽門是消化道最狹窄的部位,正常直徑約1.5cm,很容易發(fā)生梗阻。由于幽門通過障礙,胃內容物不能順利入腸,在胃內大量潴留,導致胃壁肌層肥厚、胃腔擴大及胃黏膜層的炎癥、水腫及糜爛。
癥狀
新生兒和嬰兒會出現(xiàn)頻繁、大量嘔吐,導致嚴重的營養(yǎng)不良、低蛋白血癥及貧血,并有嚴重脫水、低鉀及堿中毒等水、電解質紊亂。
第3、寶寶腸梗阻
腸管內(外)的病變引起腸內容物通過障礙,就叫腸梗阻。
癥狀
發(fā)生腸梗阻后,因腸內容物堵塞,腸管蠕動紊亂,病兒可出現(xiàn)腹疼,嘔吐,肛門停止排便排氣,腹脹等癥狀。
其實大部分寶寶的吐奶都是以上表格中的第一種情況,家長大可不必那么緊張。如果吐奶的寶寶體重增長不理想,伴隨癥狀較多,則可能是病理性吐奶,這時就需要家長及時帶寶寶到醫(yī)院檢查。
三、生理性吐奶應如何家庭干預?
第1、給寶寶喂奶過程
如果寶寶容易吐奶,就應該避免躺著喂奶、也不應喂太飽、喂太多。
母乳喂養(yǎng)要注意讓寶寶能良好的銜接乳頭。人工喂養(yǎng)寶寶的奶嘴開孔大小要合適,奶嘴必須充滿乳汁,防止空氣吞入。喂養(yǎng)過程盡量不要被打斷。
第2、奶后注意拍嗝
在喂奶過程中寶寶容易把空氣吸入胃內,奶后拍嗝可以排出胃內空氣,減少寶寶的打嗝次數(shù)防止吐奶。
第一 將寶寶 放在肩頭拍嗝
把寶寶放在肩頭,用同一側的胳膊托住寶寶的屁股。用你的另一只手輕拍或撫摸寶寶的背部。
第二 月嫂要給寶寶坐直拍嗝
讓寶寶坐在你的大腿上,身體前傾,用手托住他的下巴,扶著他的肩膀,用另一只手輕拍或撫摸寶寶的背部。
第三 月嫂將寶寶 臉朝下趴在你的大腿上拍嗝
把寶寶的臉朝下放在你的大腿上,用一只手抓牢他,另一只手輕拍或撫摸寶寶的背部。
3、寶寶睡眠體位
把寶寶的小床墊成頭高腳低的樣子。床板床頭處墊高10-15 度,使寶寶的上半身睡在輕度斜坡上,這樣寶寶睡覺時胃的位置在傾斜處,能減少吐奶。
【月嫂結語】南陽泓德家政專業(yè)月嫂培訓學校
- 下一篇:寶寶缺鈣身體會想出現(xiàn)哪些特征
- 上一篇:寶寶嗆奶月嫂該怎樣急救處理